元宫词百章笺注 明 朱有燉 今 傅乐淑笺注
元宮詞百章箋注 (明)撰人不詳 (今人)傅樂淑 箋注
●目錄
傅序
原序
元宮詞百章箋註
附錄
後序
●傅序
明周憲王朱有燉作《元宮詞》百章,詠元季宮中遺事,「有史未曾載,外人不得而知者」,信足以徵故實,廣異聞,不僅辭采煥然,可供諷誦也。舊本流傳,附錢謙益注,錢氏一代詞宗,記問淹雅,顧於勝朝掌故,不甚瞭然,蒙古語言,尤非所措意,故其注簡陋,殊鮮發明,間有謬失,尤屬貽誤來學。余年來研究元史,頗注意當時宮廷之生活狀貌,參證此書,時有悟解,爰以餘力,為之箋釋。適《禹貢周刊》索稿,辭不可卻,遂繕錄付印。徵引之文稍繁,猶作者「備史氏採擇」之意,非敢以獺祭為能也。丙戌立秋日,傅樂淑識。
●原序
元起自沙漠,其宮庭事蹟迺夷狄之風,無足觀者。然要知一代之事,以記其實,亦可備史氏之採擇焉。永樂元年,欽賜予家一老嫗,年七十矣,迺元后之乳母女,常居宮中,能通胡人書翰,知元宮中事最悉,間常細訪之,一一備陳其事。故予詩百篇皆元宮中實事,亦有史未曾載,外人不得而知者,遺之後人,以廣多聞焉。永樂四年二月朔日,蘭雪軒製。
●元宮詞百章箋註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七
十八
十九
二十
二十一
二十二
二十三
二十四
二十五
二十六
二十七
二十八
二十九
三十
三十一
三十二
三十三
三十四
三十五
三十六
三十七
三十八
三十九
四十
四十一
四十二
四十三
四十四
四十五
四十六
四十七
四十八
四十九
五十
五十一
五十二
五十三
五十四
五十五
五十六
五十七
五十八
五十九
六十
六十一
六十二
六十三
六十四
六十五
六十六
六十七
六十八
六十九
七十
七十一
七十二
七十三
七十四
七十五
七十六
七十七
七十八
七十九
八十
八十一
八十二
八十三
八十四
八十五
八十六
八十七
八十八
八十九
九十
九十一
九十二
九十三
九十四
九十五
九十六
九十七
九十八
九十九
一百
一百一
一百二
一百三
○一
大安樓閣聳雲霄,列坐三宮御早朝。政是太平無事日,九重深處奏簫韶。
[錢注]周伯琦《詠大安閣》:「層甍複閣接青冥,金色浮圖七寶楹。當日熙春今避暑,灤河不比漢昆明。」注云:「故宋熙春閣移建上京。」張昱《輦下曲》:「祖宗詐馬宴灤都,挏酒啍啍載憨車。向晚大安高閣上,紅竿雉帚掃珍珠。」
案:元代首都有二。曰大都,即今日北京,每年九月至次年三月皇帝居住於此。曰上都,在今多倫附近,每年四月至八月皇帝避暑於此。大安閣者,上都大內之正衙也。元憲宗時,皇弟忽必烈王府之舊殿也。虞集《道園學古錄》卷十《跋大安閣圖》:「世祖皇帝在藩,以開平為分地,即為城郭宮室。取故宋熙春閣材于汴,稍損益之,以為此閣,名曰大安。既登大寶,以開平為上都,宮城之內不作正衙。此閣巋然,遂為前殿矣。規制尊穩秀傑,後世誠無以加也。」是故大安閣乃忽必烈潛邸王府正殿,建於元憲宗時。《元史》卷六《世祖本紀》載至元三年十二月「建大安閣於上都」,與事實不盡符合。根據前引之跋,則大安閣建於至元三年以前,是年當就世祖之潛邸,加以修繕、擴充,以便「朝羣臣,來萬方」耳。大安閣為有元一代名建築物,元初三帝世祖、成宗、武宗,及末帝惠宗踐祚時,均在此閣中行禮。宋之亡也,少帝?北狩,即朝元世祖於此閣中。至於閣之規模,王惲《秋澗集》卷三十八《熙春閣遺制記》曾叙述宋代熙春閣之規模,大安閣即熙春閣之後身,則由熙春閣遺制可推測大安閣之規模矣。元時仁宗曾命畫院王振鵬作界畫《大安閣圖》,此圖即虞集所跋者。惜今日此圖已佚,幸北宋駙馬王詵曾作《傑閣熙春圖》,尚在人間,見之則可推測大安閣之規模矣。日人原田淑人曾在上都考古,所著《上都》對大安閣之遺蹟及遺物頗有論列。
三宮:《草木子》曰:「元朝正后皆用雍吉剌氏……自正后以下,復立兩宮,其稱亦曰二宮皇后、三宮皇后。」趙翼《二十二史劄記》卷二十九《元宮中稱皇后者不一》條,引《西峰談話》曰:「歷朝止一后,元時始有三宮之制……明朝仿之,雖不並稱皇后,而選一后必並立三宮,異日雖或別立皇貴妃,而初選之東西二宮,其尊如故云。」案:三宮之制,元代僅順帝一朝行之,非定例也。《元史》卷一○六《后妃表序》曰:「后妃之制,厥有等威,其來尚矣。元初,因其國俗,不娶庶姓,非此族也,不居嫡選。當時史臣以為舅甥之貴,蓋有周姬、齊姜之遺意,歷世守之,固可嘉也。然其居則有曰斡耳朶之分,沒復有繼承守宮之法。位號之淆,名分之瀆,則亦甚矣。」何謂斡耳朶?元起朔漠,穹廬以居,其皇帝所居之氈帳曰斡耳朶,與中國之宮室相當。國主居於斡耳朶中,游獵時便於移徙也。元代諸帝之斡耳朶,皆有數座,如太祖之斡耳朶有四,太宗之斡耳朶有七,是也。因諸斡耳朶相隔遙遠,每一座斡耳朶中有守斡耳朶皇后一人,位號甚崇,為皇帝之大妻。然在守斡耳朶之皇后多位中,又以守第一斡耳朶(或稱大斡耳朶)之皇后最嫡,被稱為大皇后,此大皇后始與中國母儀天下之皇后相當。每座斡耳朶中除守斡耳朶之皇后外,尚有皇后之號者若干人,妃子之號者若干人,故一帝有十幾位皇后。太祖之皇后達二十二人。然自世祖以來,漸採漢化,起城郭,營宮室,放棄其游牧生活,遂一年中居於宮室中時日多,居於帳幕中之時日少,乃稱宮室為斡耳朶。元末斡耳朶集中於兩都大內中,故皇后之數目亦減少。順帝有皇后三人,皆居大都宮苑內,宜稱為三宮。然非每朝皇帝皆有三宮也。皇后列坐御朝,元制也。波斯書籍中保存蒙古帝后列坐臨朝圖畫頗多。
○二
春日融龢上翠臺,芳池九曲似流盃。合香殿外花如錦,不是看花不敢來。
案:元宮中有香殿三座,有東西香殿者在玉德殿之兩側,而此詩所詠之香殿既與流杯池鄰近,當在西宮西御苑內。陶宗儀《輟耕錄·宮闕制度》:「香殿在石假山上,三間,兩夾二間,柱廊三間,龜頭屋三間,丹楹,瑣窗,間金藻繪,玉石礎,琉璃瓦。」
流盃池:《輟耕錄·宮闕制度》記大都之西內曰:「後有流杯池,池東西流水圓亭二。」蕭洵《故宮遺錄》:「又少東有流杯亭,中有白石牀如玉,臨流小座,散列數多,刻石為水獸,潛躍其旁,塗以黃金。又皆親制水鳥浮杯,機動流轉而行勸罰,必盡歡洽。」《元史》卷三十六《文宗紀》:天歷三年五月「賜燕鐵木兒宴於流盃池」。流盃池為元代宮廷內建築術語之一,如盝頂殿焉。又縉山行宮亦有流杯池。《元史》卷一三八《燕鐵木兒傳》:「賜龍慶州之流盃園池水磑土田。」而此種建築術,唐宋時已有,非元之創制也。
○三
椶殿巍巍西內中,御筵簫鼓奏薰風。諸王駙馬咸稱壽,滿酌葡萄飲玉鍾。
[錢注]張昱《輦下曲》:「國戚來朝摠盛容,左班翹鶡右王封,功臣帶礪河山誓,萬歲千秋樂未終。靜瓜約椶殿西東,頒宴諸王禮數隆,酋長巡觴宣上旨,儘教滿酌大金鍾。」
案:元大都及上都均有椶殿,取椶櫚木為原料而築之。此詩所云之椶殿,當係上都之椶殿,因在西內中也。周伯琦《近光集·扈從詩後序》云:「車駕既幸上都,以六月十四日大宴宗親世臣、環衞官於西內椶殿,凡三日。」《馬可波羅行紀》中言在上都有一竹宮,為避暑勝地,或即指椶殿,因賞心樂事在此舉行也。傳聞Coleridge讀至此宮而酣睡,遂夢遊其境,作忽必烈汗一詩,以描寫其夢中所見,首云:
In Xanadu did Kubla Khan
A Stately pleasure-dome decree.
又傳聞英王威廉第四於一八二一年在倫敦近郊建一王家避暑地(The Royal Pavilion Brighton),有仿竹宮之意,遊人入宮後確有此感。
葡萄酒:乃元宮中名飲料之一,有功者賞以葡萄酒。《草木子》云:「葡萄酒、答剌吉酒自元朝始。」案:唐時中國曾有自外國進貢或輸入之葡萄酒,美人Laufer之Sino-Iranica一書,考證出唐太宗時葡萄酒已輸入中國,自九世紀後斷絕,故宋代無葡萄酒。元初葡萄酒由西域輸入,世祖以來太原平陽一帶皆盛植葡萄,釀葡萄酒,然酒味不及西域造者之醇。薩都剌《上京即事》詩:「一派簫韶起半空,水晶行殿玉屏風,諸王舞蹈千官賀,齊捧葡萄壽兩宮。」
○四
雨順風調四海寧,丹墀大樂列優伶。年年正旦將朝會,殿內先觀玉海青。
[錢注]柯九思《宮詞》:「元戎承命獵郊坰,勅賜新羅白海青,得雋歸來如奏凱,天鵝馳進入宮廷。」注:「海青,海東俊鶻也,白者尤貴。」
案:海東青蒙古名升豁兒,珍禽也。此物身驅短小,善擒鵝鶩,尤善擒天鵝。天鵝為元宮御厨八珍之一,極為元帝所珍視,故以賞賜海青於臣下為極恩。《草木子》曰:「海東青,鶻之至俊者也。出於女真,在遼國已極重之,因是起變,而契丹以亡。其物善擒天鵝,飛放時旋風羊角而上,直入雲際,能得頭鵝者元朝宮裏賞鈔五十錠。」《元史·地理志》云:合蘭府水達達「有俊禽,曰海東青,由海外飛來,至奴兒干,土人羅之,以為土貢」。元時水達達地方產海青,因捕海青頻繁,致激起叛亂。《順帝紀》曰:至正六年夏四月「遼陽為捕海東青煩擾,吾者野人及水達達皆叛」。元代怯薛官有昔寶赤者,即海東青飼養人也。《輟耕錄·昔寶赤》條:「昔寶赤,鷹房之執役者。每歲以所養海東青有獲頭鵝者,賞黃金一錠。頭鵝,天鵝也,以首得之,又重過三十餘斤,且以進御膳,故曰頭。」至於遼時重海東青之因,一為遼有頭鵝宴風俗,春季獵於河濼,以得頭鵝,薦廟,開大宴,二為天鵝腹中或有東珠也,見《遼史》卷三二《營衞志·春捺鉢》、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
列優伶:為元代大都會、大筵會時必備節目之一。楊允孚《濼京雜詠》詩:「儀鳳伶官樂既成,仙風吹送下蓬瀛,花冠簇簇停歌舞,獨喜簫韶奏太平。」注云:「儀鳳司,天下樂工隸焉,每宴,教坊美女必花冠錦繡,以備供奉。」《元史》卷一四三《巙巙傳》:「國制,大樂諸坊咸隸本部(禮部),遇公讌,衆伎畢陳,巙巙視之泊如,僚佐以下皆肅然。」列優伶是蒙古人因金舊俗,有喝盞之禮。《輟耕錄·喝盞》條:「天子凡宴饗,二人執酒殤立於右階,一人執拍板立於左階。執板者抑揚其聲,贊曰斡脫,執觴者如其聲和之,曰打弼,則執板者節一拍從。而王侯卿相合坐者坐,合立者立。於是衆樂皆作,然後進酒詣上前。上飲畢,授觴,衆樂皆止,別奏曲以飲陪位之官,謂之合盞。」《馬可波羅行紀》第八十五章亦云:「大汗飲時,衆樂皆作,樂器無數。」
○五
東風吹綻牡丹芽,漠漠輕陰護碧紗。向曉內園春色重,滿欄清露濕桃花。
牡丹芽:蕭洵《故宮遺錄》云:「後苑中有金殿,楹窗扉皆裹以金,四外盡植牡丹,百餘本,高可五尺。」元時極重牡丹花,工部官設法移植名本於宮中。蘇天爵《國朝名臣事略》卷七《平章廉文正王(希憲)》曰:「時營繕東宮,工部官請曰:『牡丹名品,惟相公家,乞移植數本,太子知出公家矣。』王曰:『若出特命,園雖先業,一無所靳。我早事聖主,備位宰相,未嘗曲丐恩幸,方爾病退,顧以花求媚耶?』請者愧止。」
○六
上都四月衣金紗,避暑隨鑾即是家。納鉢北來天氣冷,只宜栽種牡丹花。
案:上都,即馬可波羅所謂之Xanadu是也。《元史·地理志》曰:「上都路,唐為奚、契丹地。金平契丹,置桓州,元初為札剌兒部、兀魯郡王營幕地。憲宗五年,命世祖居其地,為巨鎮。明年,世祖命劉秉忠相宅於桓州東、濼水北之龍岡。中統元年,為開平府。五年,以闕庭所在,加號上都,歲一幸焉。」其今址在多倫西北四十公里,其經緯度為東經一一六度十分,北緯四十二度三十六分。以Tchaonai-man-Soume-hoton 名,猶言一○八廟,曾在Danville之地圖上出現。至於其情況與考古工作,見《口北三廳志》及日人原田淑人《上都》。
金紗:范玉壺《上都》詩:「上都五月雪飛花,頃刻銀妝十萬家。說與江南人不信,只穿皮襖不穿紗。」楊瑀注云:「余屢為灤陽之行,每歲七月半,郡人傾城出南門外祭奠,婦人悉穿金紗,謂之『賽金紗』,以為節序之稱也。」
避暑:每年元代諸帝於夏季住上都,故元人皆稱上都為清暑之地。《元文類·經世大典·工典總序·宮苑》條:「國家龍飛朔土,始於和寧營萬安諸宮。及定鼎幽燕,乃大建朝廷城郭宗廟宮室府庫……又以開平為上都,夏行幸則至焉。」《元史》卷一八四《崔敬傳》:「世祖以上都為清暑之地,車駕巡幸以為常。」胡助《純白齋類稿·灤陽十詠》詩:「年年清暑大安閣。」上都在灤河之陽,故亦名灤陽,又名灤京。
納鉢:《元史·百官志》:「經正監,秩正三品,掌營盤納鉢及標撥投下草地,有詞訟則治之。」楊允孚《灤京雜詠》詩:「納寶盤營象輦來,畫簾氈暖九重開。大臣奏罷行程記,萬歲聲傳龍虎臺。」注云:「龍虎臺,納寶地也。凡車駕行幸宿頓之所,謂之納寶,又名納鉢。」周伯琦《扈從詩前序》:「大駕北巡上京,例當扈從。是日啟行至大口,留信宿,歷皇后店、皂角至龍虎台,皆納鉢也。國語曰納鉢者,猶漢言宿頓所也。」而納鉢乃遼人用語,元因襲者,遼謂之捺鉢。《遼史·營衛志》:「遼國盡有大漠,浸包長城之境,因宜為治,秋冬違寒,春夏避暑,隨水草就畋漁,歲以為常,四時各有行在之所,謂之捺鉢。」《燕北錄》:「所謂捺鉢者,戎主所至處也。」《文昌雜錄》云:「北虜謂住坐處曰捺鉢,四時皆然,如春捺鉢之類是也,不曉其義。近者彼國中書舍人王師儒來修祭奠,余充接伴使,因以問,師儒答云:『是契丹家語,猶言行在也。』」此語金代因之,《金史·章宗紀》:泰和二年「諭有司曰:金井捺鉢不過二三日留」。又《大金國志·熙宗紀》:皇統三年「諭尚書省,將循契丹故事,四時遊獵,春水秋山,冬夏剌鉢」。「剌鉢」下注云:「剌鉢者,契丹語,所在之意。」是故,皇帝巡幸之時,其駐蹕之行宮即納鉢,王師儒所謂行在之義,最得正鵠。傅樂煥有《遼代四時捺鉢考》論遼之納鉢制度。
牡丹花:上都芍藥極盛,牡丹芍藥本為一物。元人詠詩,頗多言及上都芍藥者。楊允孚《灤京雜詠》:「東風亦肯到天涯,燕子飛來相國家,若較內園紅芍藥,洛陽輸却牡丹花。」注云:「內園芍藥迷望,亭亭直上數尺許,花大如斗。揚州芍藥稱第一,終不及上京也。」周伯琦《詐馬行》:「曲欄紅藥翻簾櫳。」袁桷《開平集·次韻李伯宗學士途中述懷》:「深紅芍藥勝春時。」
○七
合香殿倚翠峰頭,太液波澄暑雨收。兩岸垂楊千百尺,荷花深處戲龍舟。
[錢注]張昱《輦下曲》:「直教海子望蓬萊,青雀傳言日幾回。為造龍舟載天姆,院家催造畫圖來。」
案:元太液池在大內之西,即今三海之地也。蒙古人稱湖曰海子。蕭洵《故宮遺錄》曰:「海(湖)廣可五六里,駕飛橋於海中,西渡半起瀛洲圓殿,繞為石城,散作洲島。」故海中央為儀天殿,如海中島也。《輟耕錄·宮闕制度》條:「太液池在大內西……植芙蓉。儀天殿在池中圓坻上,當萬壽山,十二楹,高三十五尺,圍七十尺。」既植芙蓉,則宜蕩舟於荷花深處矣。太液秋色為「燕京八景」之一,太液芙蓉則詩人品題之物也。元之儀天殿,即明清之承光殿,惟今非在水中央,東與陸連耳。團城當即《輟耕錄》之圓坻,為元宮苑惟一可辨認之地,元代大宴時盛酒湩之大玉甕今貯於此。
戲舟:元起朔漠,胡人不善弄舟,元世祖時代宮中不以戲龍舟聞。成宗多病,臥榻有年,皇帝作蕩龍舟之戲,未見之史傳,惟此時蒙人漸染漢俗,龍舟之物或已傳入宮中。及武宗時,則宮中有大規模龍舟之戲,陶宗儀《元氏掖庭記》曰:「己酉仲秋,武宗與諸嬪妃泛舟於禁苑太液池中。月色射波,波光映天。綠荷香藻吐秀,游魚浮鳥競戲羣集。於是畫鷁中流,蓮舟夾持。舟上各設女軍,居左者號曰鳳隊,居右者號曰鶴團。又綵帛結成採蓮採菱之舟,往來如飛。」
武宗之時既已有戲舟之娛樂,此後元代諸帝皆仍守此俗。《元史·仁宗紀》:至大四年「傳旨給驛往取杭州所造龍舟,省臣諫曰:『陛下踐祚,誕告天下,凡非宣索,毋得擅進。誠取此舟,有乖前詔。』詔止之」。又,《英宗紀》:至治二年十一月「造龍船三艘」。又,《元史》卷一八五《蓋苗傳》:「文宗幸護國仁王寺,泛舟玉泉。」至順帝時代,則龍舟之構造巧妙,超越前古。《元史·順帝紀》:至正十四年「帝於內苑造龍船,委內官供奉少監塔思不花監工。帝自製其樣。船首尾長一百二十尺,廣二十尺,前瓦簾棚、穿廊、兩暖閣,後吾殿樓子,龍身并殿宇用五彩金粧,前有兩爪。上用水手二十四人,身衣紫衫,金荔枝帶,四帶頭巾,於船兩旁下各執篙一。自後宮至前宮山下海子內,往來游戲,行時,其龍首眼口爪尾皆動。」馬祖常《擬唐宮詞》:「合宮舟泛躍龍池,端午爭懸百綵絲。新賜承恩脂粉磑,上陽不敢妒蛾眉。」
○八
屍諫靈公演傳奇,一朝傳到九重知。奉宣齎與中書省,諸路都教唱此詞。
案:「屍諫靈公」當係指鮑天祐氏所作之雜劇《史魚屍諫衛靈公》而言,此劇現已佚散,剩有正宮白鶴子一曲,存於趙景深著《元人雜劇輯逸》中。
中書省:元之官制異於金制者,即金以尚書省總理一切政務,元以中書省總理一切政務也。《元史》卷八十五《百官志》曰:「其總政務者曰中書省,秉兵柄者曰樞密院,司黜陟者曰御史臺。體統既立,其次在內者,則有寺,有監,有衛,有府;在外者,則有行省,有行臺,有宣慰司,有廉訪司。」中國行省之名本為行中書省之簡稱,始於元時,迄未改。
諸路:案:自封建改為郡縣後,有天下者,漢隋唐明清為盛,然幅員之廣咸不逮元。元因版圖遼廓,故除中央所在之地曰腹裏外,析其國土為十一省以治之。腹裏地方之行政機關曰中書省,在外之行政機關曰行中書省。《元史》卷五十八《地理志》:「立中書省一,行中書省十有一:曰嶺北,曰遼陽,曰河南,曰陝西,曰四川,曰甘肅,曰雲南,曰江浙,曰江西,曰湖廣,曰征東(高麗),分鎮藩服,路一百八十五,府三十三,州三百五十九,軍四,安撫司十五,縣一千一百二十七。」故路為行省下之一行政單位。元代之路多設於政治經濟交通地位重要之地,如大都路、上都路等是。
又案:此詩為朱有燉作,而王靜安《錄曲餘談》誤為楊廉夫作,非也。
○九
臙粉錢關歲歲新,例教出外探諸親。歸來父母曾相矚,侍奉尤當效力頻。
案:此詩當指元宮女言,可外出探親,幸也。
○十
興和西路獻時新,猩血平波顆顆勻。捧入內庭分品第,一時宣賜與功臣。
案:興和路,《元史》卷五十八《地理志》:「興和路,唐屬新州。金置柔遠鎮,後升為縣,又升撫州,屬西京。元中統三年以郡為內輔,升隆興路總管府,建行宮。」元武宗曾營中都於此地附近。周伯琦《扈從詩後序》:「興和路者,世皇所創置也。歲北巡,東出西還,故置有司為供億之所。城郭周完,闤闠叢夥,可三千家。市中佛閣頗雄偉。府之西南,名新城,武宗築行宮其地,故又名中都。棟宇今多頹圮,蓋大駕久不臨矣。」據《清一統志》,則該地最富水草,「宜牛馬羣牧,民得刈穫,一舉兩得,何計乎寒」。是地相當於今河北涿鹿。
獻時新:元初本無此制度,後乃沿遼金遺俗。《遼史》卷四十九《禮志》:「四時有薦新。」《太宗紀》云:天顯五年秋七月「薦時果於太祖廟」。六年七月又有同樣記載。原廟既有薦新之禮,則鄰國遂有時新之贈。《遼史·太宗紀》:天顯七年,「唐盧龍軍節度使趙德鈞遣人進時果。」《冊府元龜》:天福六年九月,「遣供奉官李延業以時果送於契丹。」又,天福七年閏三月,「遣殿直馬延禮、內□王延斌送櫻桃於契丹。」金沿遼人故事,有薦新儀。元仍金俗亦然。《元史》卷七十五《祭祀志》曾詳記薦新儀式。
猩血:以猩猩血為染料,曾見於《華陽國志》。元時曾大規模用猩猩血於染織。法王路易第九(st.Louis)之使者盧布盧克(William of Rubruck)於元憲宗蒙哥汗時來和林時,曾遇一僧,著鮮艷異常之衣,詢其顏料從何而來,則聞如是之故事:「在中國東部,有極貌似人類之動物,穴居岩洞中,獵人若以啤酒誘之,彼即呼朋喚友而來,此時獵人須隱匿暗處。諸動物既集,乃舉酒相囑曰:『猩猩、猩猩(疑為「請請、請請」之誤)。』遂痛飲而酣醉。此時獵人出現,剌其頸血,即此顏料也。」此地以猩血喻深紅色。
平波:平波既為時新,其為鮮果也明矣。張昱《輦下曲》:「西番僧果依時供,小籠黃旗帶露裝,滿馬塵沙兼日夜,平坡紅艷露猶香。」平坡即平波也。周伯琦《扈從詩後序》:「宣德,宣平縣境也,地宜樹木,園林連屬,宛然燕南。有御花園,雜植諸果,中置行宮。果有名平波者,似來禽而大,味甘鬆,相傳種自西域來,故又名之曰回回果,皆殊品也。」元太醫忽思慧《飲膳正要》曰:「平波味甘,無毒,止渴生津,置衣服筴笥中,香氣可愛。」該書臚列一切果品,獨無蘋果,故平波即蘋果之對音,可想而喻。此字尚有其他對音,如蘋婆。總之,皆代表其自外國輸入。《辭源·蘋果》條:「蘋果亦名頻婆果,乃產於美洲,傳入中國者。」誠然煙台蘋果乃自美傳入者,但遠在哥倫布到達新大陸時,中國已植平波矣。此物以高加索以南之東南歐與西南亞為祖家,既名回回果,則由回教國家輸入。甚疑平波乃元時始輸入中國者,故為殊品。
○十一
王孫王子值三春,火赤相隨出內門。射柳擊毬東苑裏,流星駿馬蹴紅塵。
[錢注]來復《燕京雜詠》:「錦貂公子躍龍門,不怕金吾夜漏催。阿剌聲高禮板急,棕毛別殿宴春回。」
案:火赤,乃火兒赤也,為元怯薛官(宿衛士)之一種。《元史》卷九十九《兵志·宿衛》:「怯薛者,猶言番直宿衛也。……其它預怯薛之職而居禁近者,分冠服、弓矢、食飲、文史、車馬、廬帳、府庫、醫藥、卜祝之事,悉世守之。……主弓矢鷹隼之事者曰火兒赤。按火兒赤在《元朝秘史》中作「豁兒赤」,譯文作「帶弓箭者」,「豁兒」即蒙古語「箭筒」也。《元史》卷八十《輿服志》曰:「佩弓矢十人。」注曰:「國語曰火兒赤。」《元史》卷一二九《阿剌罕傳》曰:「祖撥徹事太祖,為火兒赤。」《黑韃事略》曰:「環衛則曰火魯赤。」皆指此也。
射柳擊毬:射柳擊毬乃遼金故事。射柳係遼代祈雨儀。《遼史》卷四十九《禮志·吉儀·瑟瑟儀》:「若旱,擇吉日行瑟瑟儀以祈雨。前期,置百柱天棚。及期,皇帝致奠于先帝御容,乃射柳。皇帝再射,親王宰執以次各一射。中柳者質誌柳者冠服,不中者以冠服質之。不勝者進飲於勝者,然後各歸其冠服。又翼日,植柳天棚之東南,巫以酒醴、黍稷薦植柳,祝之。皇帝皇后祭東方畢,子弟射柳,皇族國舅羣臣與禮者,賜物有差。」此種射柳儀,為遼蘇可汗所制,為遼朝大典。每謁宗廟或陵寢,即射柳。《契丹國志·宮室制度》條:「每謁木葉山,即射柳枝。」《遼史》卷三《太宗紀》:天顯四年五月「戊子,射柳於太祖行宮」。卷四:會同五年四月「丙子,晉遣使進射柳鞍馬」。卷七《穆宗紀》:應曆十七年四月,「射柳祈雨」。射柳之時節多在五月。至金,則定以重午日射柳,歲以為常,朝廷視為習武要典。《金史·太祖紀》:收國元年五月「甲戌,拜天射柳。故事,五月五日、七月十五日、九月九日拜天射柳,歲以為常。」《世宗紀》:大定三年五月「乙未,以重五,幸廣樂園射柳,命皇太子親王百官皆射,勝者賜物有差。上復御常武殿,賜宴擊毬。自是歲以為常。」又大定十七年五月「幸姚村淀,閱七品以下官及宗室子、諸局承應人射柳,賞有差」。王實甫雜劇《四丞相高會麗春堂》即根據世宗朝重五日廣樂園射柳故事也。至於金代射柳儀意義與遼不同,遼人射柳祈雨,金代射柳拜天,其儀式《金史·禮樂志》詳載之:「金因遼舊俗,以重午、中元、重九日行拜天之禮。重午於鞠場,中元於內殿,重九於都城外。其制,刳木為盤,如舟狀,赤為質,畫雲鶴文。為架高五六尺,置盤其上,薦食物其中,聚宗族拜之。若至尊則於常武殿築臺為拜天所。重午日質明,陳設畢,百官班俟於毬場樂亭南。皇帝靴袍乘輦,宣徽使前導,由毬場南門入,至拜天臺,降輦至褥位。皇太子以下百官皆詣褥位。宣徽贊拜,皇帝再拜。上香,又再拜。排食拋盞畢,又再拜。飲福酒,跪飲畢,又再拜。百官陪拜,引皇太子以下先出,皆如前導引。皇帝回輦至幄次,更衣,行射柳擊毬之戲,亦遼俗也,金因尚之。凡重五日拜天禮畢,插柳毬場為兩行,當射者以尊卑序,各以帕識其枝,去地約數寸,削其皮而白之。先以一人馳馬前導,後馳馬以無羽橫鏃箭射之,既斷柳,又以手接而馳去者為上,斷而不能接去者次之。或斷其青處,及中而不能斷與不能中者為負。每射,必伐鼓以助其氣。已而擊毬,各乘所常習馬,持鞠杖,杖長數尺,其端如偃月,分其衆為兩隊,共爭擊一毬,先於毬場南立雙桓,置板,下開一孔為門,而加網為囊,能奪得鞠擊入網囊者為勝。或曰:『兩端對立二門,互相排擊,各以出門為勝。』毬狀小如拳,以輕韌木枵其中而朱之。皆所以習蹺捷也。」此擊毬制與近之Polo似,故不厭其詳,俟專家比較中西擊毬有何異同。元承金之拜天禮,然拜天時不射柳。元人亦射柳擊毬,僅視為習武之遊戲,不似遼人祈雨、金人拜天之隆重。明代宮中亦有射柳之戲,沈德符《野獲編》及陸容《菽園雜記》均言及之。曾見一圖,為明宣宗擊毬圖,此圖民初有正書局印過,誤為元宮遊戲圖。
○十二
閶闔門開擁鉞旄,千官侍立曉星高。尚衣欲進 龍服,錯捧天鵝織錦袍。
案:閶闔者,宮殿正門也。《輟耕錄·宮闕制度》條:京城「分十一門:正南曰麗正,南之右曰承順,南之左曰文明,北之東曰安貞,北之西曰健德,正東曰崇仁,東之右曰齊化,東之左曰光熙,正西曰和美,西之右曰肅清,西之左曰平則。」又《元史·地理志·大都》條亦載此十一門名,此即所謂「虎踞龍盤十一門」者是也。喬萊《西濛野話》:「元建國曰大元,取大哉乾元之義也。建元曰至元,取至哉坤元之義也。殿曰大明,曰咸寧,門曰文明,曰健德,曰雲從,曰順承,曰安貞,曰厚載,皆取諸乾坤二卦之辭也。」至於宮之正門則有崇天、星拱、雲從、大明、日精、月華等,並見《輟耕錄》。
鉞旄:《輟耕錄·劈正斧》條:「劈正斧以蒼水玉碾造,高二尺有奇,廣半之。……如天子登極、正旦、天壽節,御大明殿會朝時,則一人執之,立於陛下酒海之前,盡所以正人不正之意。」又《元史·輿服志·儀衛》條載殿上執事、殿下執事、殿下黃麾仗、殿下旗仗等子目,後二者與鉞旄相當。黃麾仗凡四百四十有八人,分布於丹墀左右,各五行。殿下旗仗執護引屏,凡五百二十有八人,分左右以列。故威儀極盛。張昱《輦下曲》:「只孫官樣清紅錦,裹肚圓文寶相珠,羽仗執金班控鶴,千人魚貫振嵩呼。」案黃麾仗與旗仗相加,人數近千,殿上與殿下尚有執事者,則人數超過千人矣。
龍服:《元史·輿服志》有袞龍服,或即 龍服也:「袞龍服,制以青羅,飾以生色銷金帝星一、日一、月一、昇龍四、複身龍四、山三十八、火四十八、華蟲四十八、虎蜼四十八。」
尚衣:當係怯薛歹速古兒赤。《元史·兵志·怯薛》條:「掌內府尚供衣服者,曰速古兒赤。」
天鵝織錦袍:天鵝乃元代名禽,元宮中珍視海青者,即以其善擒天鵝也。天鵝炙為迤北八珍之一,內廷美味也。此詩所云之天鵝織錦袍有兩種可能解釋:一,此種袍服材料係以天鵝絨為之;二,此種袍服上繡有天鵝之花紋。以後種解釋可能性大。蓋因金代春水(春獵)之服多鶻補鵝,雜花卉之飾。又因文宗天曆年間宮中御衣尚滿池嬌之花紋,即以池塘小景、鴛鴦等禽繡於御服上,見柯九思《宮詞》注。
○十三
侍從常向北方遊,龍虎臺前正麥秋。信是上京無暑氣,行裝五月載貂裘。
案:此詩乃詠元帝每歲清暑上都事也。
龍虎臺:周伯琦《龍虎臺》詩注:「龍虎臺在昌平境北,距居庸關二十五里。」其《扈從詩前序》又云:「龍虎臺在昌平境,又名新店,距京師僅百里。」故知龍虎臺方位為在昌平境內,距大都約百里,距居庸關約二十五里,為元代名納鉢。迺賢《金臺集·上都紀行·龍虎臺》詩序云:「大駕巡幸,往返皆駐蹕臺上。」《元史》本紀屢載「大駕發大都,次大口,駐蹕龍虎臺」等語,即說明此處為兩都往來之咽喉也。既為駐蹕之行在焉,有時皇帝命詞臣賦詩於此。《元史》卷一四三《馬祖常傳》:「文宗嘗駐蹕龍虎臺,祖常應制賦詩,尤被嘆賞。謂中原碩儒惟祖常。」其所以負盛名者,即因每年元帝北巡南旋時,百官例須迎駕於此。歐陽玄《圭齋集·漁家傲南詞》記九月故事曰:「龍虎臺前駝鼓響,擎仙掌,千官瓜果迎鸞仗。」此地為迎鑾納鉢,由來已久。王惲《龍虎臺》詩序云:「甲午秋九月二十八日迎謁,自懷來四過其下。」
上京無暑氣:上都氣候洹寒,王惲《中堂事記》上曰:「開平府蓋聖上龍飛之地,歲丙辰(西曆一二五六年)始建都城,龍崗蟠其陰,灤江經其陽……然水泉淺,大冰負土,夏冷而冬冽,東北方極高寒處也。」案上都即金人駐夏金蓮凉陘一帶之地,遼人曰王國崖者也。《金史·梁襄傳》曾論該地之氣候曰:「金蓮川在重山之北,地積陰冷,五穀不殖,郡縣難建,蓋自古極邊荒棄之壤也,氣候殊異,中夏降霜,一日之間寒暑交至。」袁桷《開平集·伏日書懷》詩:「伏日急雨來,端坐披重裘。中天異寒暑,茲維帝王州。碧草記初夏,堅冰在餘溝,野曠無留禽,積潦不復收。」虞集《道園學古錄·題灤陽胡氏雪溪集序》曰:「然灤水未秋冰已堅,尋常已不可舟,況雪時耶?」《黑韃事略》曰:「其氣候寒冽,無四時八節……近而居庸關北如官山金蓮川等處,雖六月亦雪。」盛夏亦雪,宜行裝載貂裘矣。
○十四
清寧殿裏見元勳,侍坐茶餘到日曛。旋著內官開寶藏,剪絨段子御前分。
案:清寧殿,上都大都旨有,今姑以此地之清寧殿為大都之清寧殿。蕭洵《故宮遺錄》:「又後為清寧宮,宮制大略亦如前宮,後引抱長廡,遠連延春宮,其中皆以處嬖幸也。外護金紅闌檻,各植花卉異石。」據《庚申外史》,此宮乃於順帝至正十九年建。然前此已有之,至正十一年焚燬,十九年重繕耳。《草木子》曰:「至正十一年春正月二十二日夜,京師清寧殿火,焚寶玩萬計,由宦官熏鼠故也。」十九年重修後,遂為元末名殿之一。《元史·順帝紀》:至正二十二年「皇太子嘗坐清寧殿,分布長席,列坐西番高麗諸僧。」及明兵進逼大都,元朝之御前會議即在此殿內舉行。會議之結論為放棄大都,北奔上都,元祚遂絕於中土。《元史·順帝紀》:至正二十八年閏七月「丙寅,帝御清寧殿,集三宮后妃、皇太子、皇太子妃,同議避兵北行。」此乃西曆一三六八年,明洪武元年事也。
元勳:元代元勳多有根源的人,換言之,世臣也。其祖上有大勳,子孫得世襲其爵位。元末之元勳似以脫脫為最,因其與順帝父子關係密切也。
寶藏:《輟耕錄·宮闕制度》條:鳳儀門外有內藏庫二十所。《元史·世祖紀》:「禁中出納分三庫:御用寶玉、遠方異珍隸內藏,只孫衣段隸右藏,常課衣段、凌羅縑布隸左藏。」此地即言賞賜段子,乃開左藏矣。
剪羢段子。《元史·輿服志》:天子之質孫有納石失,金錦也;怯綿里,剪茸也。剪羢段子疑即剪茸也。百官質孫,冬之服中有大紅怯綿里一種。
○十五
瑞氣氤氳萬歲山,碧池一帶水潺湲。殿旁種得青青豆,要識民生稼穡難。
[錢注]柯九思《宮詞》:「黑河萬里連沙漠,世祖深思創業難。數尺闌干護香草,丹墀留與子孫看。」注曰:「世祖建大內,移沙漠莎草於丹墀,示子孫無忘草地也。」
案:此草名誓儉草。《草木子》曰:「元世祖皇帝思太祖創業艱難,俾取所居之地青草一株,置於大內丹墀之前,謂之誓儉草,蓋欲使後世子孫知勤儉之節。至正間,大司農達不花公作宮詞十數首,其一云:『墨河萬里金沙漠,世祖深思創業難。卻望闌干護青草,丹墀留與子孫看。』」此詩與柯九思《宮詞》頗雷同,或係竄改柯詩而成?又張昱《輦下曲》亦詠及此草:「墀左朱闌草滿叢,世祖封植意尤濃。艱難大業從茲起,莫忘龍沙汗馬功。」案:此詩與前詩皆言及元太祖時曾為王罕所敗,至班朱泥河(或作巴泐渚納河)與後者同飲泥水,誓與諸人共甘苦之故事,故此草當生於班朱泥河畔。此河在斡難河北,據布萊慈奈德E.Bretschneider 言,此草球根,形似屬莎草科植物,生於沙漠之草也。或生於班朱泥河畔者,可與「誓」字呼應也。元太祖之將士,凡曾飲班朱泥河水者,恩寵不衰,其子孫為元代貴臣者甚夥。元亡後王逢《無題》詩乃悼元之作,尚以「君心不隔丹墀草,祖誓無忘黑水河」為言,黑水河即班朱泥河也,即墨河,即元太祖極不景氣時與其從者同飲泥水之地也。然此物似即烏拉草,「烏拉」本含有河之意,或可生於河畔,不獨班朱泥一地也。然則殿前之青色植物乃草也,非豆也。
萬歲山:《輟耕錄》卷一《萬歲山》條:「萬歲山在大內西北,太液池之陽,金人名瓊華島。」元好問《出都》詩名句「從教盡剗瓊華了,留住西山盡淚垂」即指此也。「瓊島春陰」為燕京八景之一,遼金以來為內苑勝地,即今北海白塔一帶地方也。或謂萬歲山即遼道宗才華冠世蕭皇后梳妝臺,朱彝尊有《詠遼后洗妝樓寄調臺城路》詞,有「殿角泥香,可留蕭字」之句,而事實不然。瓊華島非遼代遺物,乃金朝章宗時築,為另一才華冠六宮之李宸妃之梳妝臺。迺賢《金臺集·南城詠古》詩凡十六首,其一為妝臺,注云:「李妃所築,在今昭明觀後。妃嘗與章宗露坐,上曰:『二人土上坐。』妃應聲曰:『一月日邊明。』」柯九思《丹邱生稿》亦有同樣記載。《堯山堂外紀》曰:「章宗為李宸妃建梳妝臺於都城東北隅,今禁中瓊華島妝臺本金故物也,目為遼蕭后梳洗樓誤。」《日下舊聞》亦云:「易之(迺賢字)去金不遠,其謂李元妃所作,可證相傳為遼遺跡之偽。」金人之建築瓊華島也,《輟耕錄》曾載一極荒誕之故事,與回鶻傳說唐人以詭計破壞其聖山故事頗類似,本詩所謂瑞氣氤氳者,當即指此,茲略述之。「浙省參政赫德爾嘗云:『向任留守司都事時,聞故老言,國家起朔漠日,塞上有一山,形勢雄偉。金人望氣者謂:「此山有王氣,非我之利。」謀欲厭勝之,計無所出。時國已多事,乃求通好入貢,既而曰:「它無所冀,願得某山,以鎮壓我土耳。」衆皆鄙笑而許之。金人乃大發卒,鑿掘輦運至幽州城北,積累成山,因開挑海子,栽植花木,營構宮殿,以為遊幸之所。未幾金亡,世皇徙都之。至元四年,興築宮城,山適在禁中,遂賜今名。』」張昱《輦下曲》:「金計傾遼至可哀,為車為馬枉豗隤。豈知萬歲山中土,載得龍沙王氣來。」又似金人從遼人乞得萬歲山之土壤。金亡後瓊華島曾為黃冠輩所撤。元遺山《出都》詩自注:「壽寧宮有瓊華島,絕頂廣寒殿,近為黃冠輩所撤。」施國祁注引陳時可《長春真人本行碑》曰:「壬午之明年住燕京大天長觀,繼而行省又施瓊華島為觀。丁亥五月有旨以瓊華島為萬安宮。故元氏所謂黃冠輩所撤指此。」是故太祖二十二年以後瓊華島曾為全真教產,然在元憲宗時,宗教大會之結果,佛教得勝,道教失勢,全真教不能保有瓊華島,又歸為官產矣。世祖時修葺之。《元史·世祖紀》云:中統四年「亦黑迭兒丁請修瓊華島,不從」;又至元元年「修瓊華島」;又至元二年「羣山大玉海成,敕置廣寒殿」;又至元三年「五山珍御榻成,置瓊華島廣寒殿」;又至元四年「作玉殿于廣寒殿中」。諸條皆在至元初年。至元八年五月尚有「修佛事於瓊華島」之記載,此後則瓊華島之名不見於史書矣。世祖至元二十五年作佛事,坐靜於萬壽山;二十七年命帝師作佛事,坐靜於萬壽山;此後似改名為萬歲山。《元史·泰定帝紀》:泰定二年「葺萬歲山殿」,泰定四年「植萬歲山花木八百七十本」。至於萬歲山之形勢,曾見於《輟耕錄·宮闕制度》條,又有《萬歲山》專條,詳見其制度:「其山皆以玲瓏石疊壘,峰巒隱映,松檜隆鬱,秀若天成。引金水河至其後,轉機運糾,汲水至山頂,出石龍口,注方池,伏流至仁智殿後,有石刻蟠龍,昂首噴水仰出,然後由東西流,入於太液池。山上有廣寒殿七間,仁智殿則在山半,為屋三間。山前白玉石橋,長二百尺,直儀天殿後,殿在太液池中之圓坻上,十一楹,正對萬歲山。山之東為靈囿,奇獸珍禽在焉。車駕歲巡上都,先宴百官於此。」據此,則知歲巡上都前先宴百官於此。又柯九思《宮詞》注:「故事,上巳節錫宴於萬歲山。」故知萬歲山為燕御頻仍之地。《元史》卷一七五《張珪傳》:「侍宴萬壽山,賜以玉帶。」案:此山即馬可波羅行紀中之綠山也。
○十六
一段無瑕白玉光,來從西域獻君王。製成新樣雙龍鼎,慶壽宮中奉太皇。
案:西域可指今日之新疆,和闐為有名之產玉地。又西域可指回教國家,《輟耕錄·回回石頭》條即專門討論由回回商輸入之各種寶石也。元代西域諸王時獻珠寶於大汗,胡商亦每每以寶貨進貢。此地不知其為諸王進貢,或胡商上獻。元代多巧匠,係從各地徵來,如劉元即名塑像家,而玉工則楊瓊負有盛名。《陽曲縣志·工藝傳》第七云:「元楊瓊,世為石工,取二玉石,斲一獅一鼎,世祖許為絕藝。董工玉泉,得壽龜以獻。生平所營建,如兩都及察罕腦兒宮殿、涼亭、石浴室等工,不可枚舉。其所雕北嶽尖鼎爐,工巧絕倫。」此鼎若為順帝時製成者,或楊瓊子孫之創作?
慶壽宮之名不見於《故宮遺錄》及《輟耕錄》。武宗母昭獻元聖皇后係居興聖宮者,武宗特建此宮奉母。元代有太皇太后之號者二,一為武宗母,一為文宗后,此地若指前者,則慶壽宮即指興聖宮矣。
○十七
燈月交光照綺羅,元宵無處不笙歌。太平宮裏時行樂,輦路香風散玉珂。
案:元夕起燈山乃漢俗,故世祖時尚未聞起燈山之事。自成宗後,漸染漢俗。《元史·武帝紀》:大德十一年「命留守司以來歲正月十五日起燈山於大明殿後、延春閣前。」此或為創舉,後則不時舉行。見於《元史》之諫起燈山者凡二次,此二次均因諫而罷,則平時之起燈山當無阻舉行。《元史》卷一七五《張養浩傳》:「元夕帝(英宗)欲於內庭張燈為鰲山,即上疏於左丞相拜住。拜住袖其疏入諫,其略曰:『世祖臨御三十餘年,每值元夕,閭閻之間,燈火亦禁;況闕庭之嚴,宮掖之邃,尤當戒慎。今燈山之搆,臣以為所翫者小,所繫者大;所樂者淺,所患者深。』」世祖時不許民間起燈山,乃怕漢人聚衆造反耳。又《元史》卷一七六《趙師魯傳》:泰定中「元夕,令出禁中,命有司張燈山為樂。師魯上言:『……燈事雖微,而縱耳目之欲,則上累日月之明。』疏聞,遽命罷之」。世祖時閭閻之間燈火亦禁,順帝時則無處不笙歌,可知元之由簡入侈,風俗靡矣。
○十八
玉京涼草是初秋,銀漢斜分大火流。吹徹洞簫天似水,半鈎新月掛西樓。
案:此詩無何可注處。玉京似指大都;若詠上都,則可能大雪紛飛,身披重裘矣。又元人常稱大都為玉京,如《錄鬼簿》,賈仲明書後有「玉京書會」是也。
○十九
五色雲生七寶臺,小山子上數峰排。奇花異草香風度,不是天仙不到來。
案:七寶臺不知在元宮何處,或在西苑內。
小山子:即石假山也。《日下舊聞考》卷三十二曰:「石假山,明圖經志書稱小山子。韓雍《賜遊西苑記》稱賽蓬萊。本朝詹事高士奇《金鰲退食筆記》謂兔園山在瀛臺之西,殿曰清虛,池邊多立奇石,曰小蓬萊。」陶宗儀《輟耕錄·宮闕制度》條曰:「香殿在石假山上。」蕭洵《故宮遺錄》:「新殿後有水晶二圓殿,起於水中,通用玻璃,飾日光回彩,宛若水宮,中建長橋,遠引修衢,而入嘉禧殿。橋旁對立二石,高可二丈,闊上尺餘,金彩光芒,利鋒如斵。度橋步萬花,入懿德殿,主廊寢宮,亦如前制,乃建都之初基也。由殿後出掖門,皆叢林,中起小山,高五十丈,分東西,延緣而升,皆崇怪石,間植異木,雜以幽芳,自頂繞注飛泉,岩下穴為深洞,有飛龍噴雨其中,前有盤龍相向舉首而吐流泉。泉聲夾道交走,冷然清爽。又一幽迴,彷彿仙島,山上復為層臺,回闌邃閣,高出空中,隱隱遙接廣寒殿。」
○二十
密漬金桃始獻新,禁城三伏絕囂塵。炎蒸微至清寧殿,玉杵敲冰賜近臣。
案:禁城不知指上都或大都,三伏時節元帝例居上京,姑作上都解。
清寧殿:上都之清寧殿乃活動建樂物,《元史·泰定帝紀》:泰定三年「徙上都清寧殿於伯亦兒行宮」。
敲冰:元帝不時賜食物於近臣,冰乃防腐之物,以保存鮮果與鮮肉。迺賢《宮詞》:「上苑含桃熟暮春,金盤滿貯進楓宸。醍醐漬透冰漿滑,分賜堦前儤直人。」薩都剌《上京即事》:「上京六月凉如水,酒渴天廚更賜冰。」袁桷《上京雜詠》:「寶鑑頒冰撤,筠籠賜果封。」案,賜冰為宮中習慣,其制尚矣。宋寧宗楊后《宮詞》:「翰林學士知誰直,今日傳宣與賜冰。」